中国足彩在线

南通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来源: 南通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10-12-01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财政“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目 录

序   言. 2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 2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情况  2

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

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3

三、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4

四、财政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 6

五、完善城建管理体制. 8

六、财政监管不断强化. 8

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9

八、作风和队伍建设呈现新成效. 9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0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10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13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13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13

第三章“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15

第一节 培植新财源,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15

第二节 坚持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  17

第三节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19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21

第五节健全财政监督评价机制  22

第六节积极支持城市建设  22

第七节突出科教优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23

第八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6

 

南通市财政“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市制定《南通市财政“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我市实际,推进南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财政中长期计划,它关系到南通经济战略向纵深实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情况

  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地方财政收支均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市预计完成原口径财政总收入60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5年增长2.51倍,年均递增28.6%,高于2001—2005年五年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完成326.2亿元,同比增长27.6%,县区完成274.78亿元,同比增长19.2%。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40亿元,增长20.6%,其中,市区完成119.4亿元,同比增长16.6%,县区完成120.7亿元,同比增长25%。全市预计完成各项基金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38.3%。

  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持续增长,保证了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财政总支出480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70亿元,同比增长14.3%;政府基金支出210亿元,同比增长41.1%。

  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财政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财政进行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政府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得到重大转变。“十一五”时期,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围绕“财源与收入、社会建设与民生、理财与绩效、素质与服务”的财政工作格局,认真研究财政问题,制定财政政策,加强财政管理,积极探索新的理财思路和方式。理财思路逐步向预算管理精细化、业务流程便捷化、资金使用绩效化转变;理财方式逐步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

引社会资金共同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转变。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市区财政体制、城建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明晰规范财权,合理界定事权,构建市区经济利益共同体。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流程,完善经费审核会议和专题业务会议制度。

  以部门预算为龙头,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顺利进行。2006年以来,预算单位的所有收入、支出均严格按标准和相应科目纳入预算,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执行,规范部门预算执行事项调整。优化编审流程,加强项目支出绩效论证。清理和固化了预算单位项目库。实现了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单位指标及资产管理的平稳过渡。建立了全口径预算指标管理模式,为编制全口径财政预、决算打下了基础。

  2006年起,在市级先后实行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先后将城建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养老保险金、城镇退役士兵安置费、农发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范畴。截止2006年底,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市级全面取消单位支出户。目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正积极向前推进。

  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实行“公平、公正、公开”操作,建立“管采分离、权责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政府采购“阳光型”操作体系和“制约型”监管体系。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完全覆盖货物、工程、服务三大类29大项、70多小项。完善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实行政府采购“分段操作制”,监督管理与采购操作相分离。“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政府采购总额243.3亿元,节约资金29.5亿元,资金节约率12.1%。

  三、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理财思路,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题,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财政工作的动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创”促“三增”主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创新扶持企业发展资金使用办法,按照“优化结构、注重效益、事前引导、激励增量”的原则,形成了支持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引进、金融和担保业发展的五大政策平台,在运用财政政策激励经济发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一)狠抓财源建设,努力培植税源经济

  制定南通市区2008-2010年财源建设规划,鼓励市区企业做大做强,为市区财源建设提供规划指导。建立市区财源建设重点企业进退机制,截至2009年底,市区财源建设单位达到49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7家;财源建设单位贡献地方税收达到12.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3亿元。

  (二)助力金融发展, 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在全省率先规范市级财政资金银行存款管理,财政存款分配与各银行贷款增长、代理财政业务质量等指标挂钩,引导银行不断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贷款。千方百计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按照“事前引导、事后奖励”的方式,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基金,鼓励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服务。对金融机构为科技项目贷款给予贷款风险补偿。截至2009年底,全市设立10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合计注册资本8.17亿元,已累计向1741户农户、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5.1亿元,贷款余额5.3亿元。

  (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政策环境

  按照“公开、公平、择优”原则,实行市级企业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办法,优先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分配。取消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扶持门槛,对所有企业投入的大项目实行奖励,经备案后在市级权限内实行零规费。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研发资源集约、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取消、停征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123项,对困难企业缴纳综合基金给予优惠。“十一五”期间,市级科技投入每年增加2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30亿元,财政资金带动企业投入比达到1:30。

  四、财政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围绕改善民生,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一)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教科书免费制度,提高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努力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证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支出由2006年的25.8亿元增长为2009年的52.1亿元,增长了一倍。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支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扶持补贴政策,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安排专款对退役士兵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低保户物价补贴政策,建立了按季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

  支持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支持对困难群众大重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品零差价补助试行办法。“十一五”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部落实到位。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9.3%。

  市区实施了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办法,社会养老保险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建立了无丧葬补贴人员发放基本丧葬服务补贴、市区居民定点办丧补贴制度。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资助。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共投入社会保障经费36.9亿元。

  (三)加强城乡公用事业建设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区建立车辆购置初始投入及更新机制、线路场站建设补贴等机制、公共交通补偿机制,实现了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城乡环境保护投入,解决了通启运河、通吕运河等水污染,实现了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生态农业与三清工程”三位一体建设。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支持产品、食品、药品监测体系建设,市区垃圾、污水处理及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4.3亿元,年均涉及农户205.8万户,年均受益人口584.36万人。市财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支持全市改扩建农桥2700多座;投入5000多万元,支持改造市属三区农村机耕路500多公里;投入2500多万元,疏浚三区村组河道1000多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完善城建管理体制

  对城建资金实行财政归口管理,建立了“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全省唯一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模式,科学控制负债规模,节约大量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城建体制,进一步扩大区级财权,明晰了市、区两级城市建设、管理、养护的财权和事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审核,审核关口提前到论证设计阶段,杜绝了“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优化城建工程拨款流程,城建资金按具体建设节点拨款,施工企业按施工节点申请工程款,财政直接支付至施工企业账户,有效维护了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六、财政监管不断强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监督检查部门,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心和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工作,为维护财经法纪,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展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较好地完成各项监督检查任务。

  坚持“摸清家底、规范管理、加强自律”宗旨,认真开展内部监督工作;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为目标,开展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检查;以促进财政改革为中心,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调查;以规范财政收入管理为重点开展了非税收入征缴情况专项检查。

  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制定了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和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市财政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高效农业规模化专项资金等13个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积极参与跨地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2010年市级部门预算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试编绩效预算,并实施执行结果评价。

  八、作风和队伍建设呈现新成效

  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全系统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市级财政部门还组织开展机关建设专题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建设常抓不懈,保持和发扬了“开拓、合力、责任、奉献”的南通财政精神,努力打造“秉公理财、服务兴财”的服务品牌,倾力保持“依法理财、廉洁理财”的机关形象,收到了明显效果。2006年以来,市局三次在市级机关综合考评中被评为市级机关最佳办事单位。各县(市)财政部门均在当地考核中名列前茅。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到“十一五”末,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65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较高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形势特征,可以概括为: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突破期、全面加快转型升级的赶超期、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期、体制改革的深入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期。这一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共生,因此保持清醒头脑,增强紧迫感和前瞻性,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至关重要。既看到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又足够估计、充分认识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是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带来的叠加机遇,加快形成我市新的发展优势,放大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全省领先优势,把沿海开发作为我市崛起的新动力。

  二是我市区位、交通、港口、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明显,在全国很多地方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紧邻上海、土地资源宽裕、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是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和发展水平都已走在全省前列,随着中央出台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政策措施,我市民营经济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

  四是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将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为我市新一轮发展开辟更大空间。

  五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为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六是我市教育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和人才的关键作用,将为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七是正在酝酿的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调配,有利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预期,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缺乏可持续增长动力,世界经济德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出口持续快速回升难度加大。

  当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发达国家积极向实体经济回归,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求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现有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受到很大冲击。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们形成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从国内形势看,宏观政策、资源能源矛盾、区域竞争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国家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对信贷、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陆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叠加效应。货币政策逐步收紧,房地产贷款受到严格控制,政府性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到制约,民间投资跟进不够,消费快速增长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二是土地、水等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强化,资源、生态、环境等对发展的瓶颈制约还在加剧,能源竞争与节能减排压力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构成了新的挑战。

  三是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普遍保持了较快增长。在东部发展遇到瓶颈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在加速赶超,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

  从我市经济发展形势看,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一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大的品牌企业不多。同时,地方税收对房地产业存在较大依赖,目前房地产市场量跌价滞,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难度加大。

  二是城市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城和中心镇的带动能力不强。兄弟市都在竞相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连云港、盐城、泰州等市投入大、发展快、后劲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无锡、苏州等市调整力度大、转型步伐快,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将给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财政收支矛盾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将继续存在。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市从全面小康迈向基本现代化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战略部署,我市要在这一时期持续保持和提升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基础上,加快朝着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实现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财政政策,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调控保障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财政发展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财政制度创新,健全财政职能,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财政管理模式。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运行;合理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提高政府调控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在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不断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建立起合理、规范的财政支出保证机制;积极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收支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财政规划性,增强对财政收支的科学分析和预测,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保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收支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收支目标: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率超过20%,期末总量达到600亿元,其中市区年均递增率超过20%,期末总量达到300亿元以上 ;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率超过20%,期末总量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率高于全省和苏中平均水平。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20%以上。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培植新财源,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经济发展决定财政收入水平,财政实力决定民生改善程度。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新财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民生改善的要求。我市通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强劲发展,但尚存导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人均水平低的许多因素。“十二五”时期,市财政在培植新财源,做大财政“蛋糕”,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提出如下思路。

  (一)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十二五”期间,我市继续加快“两大转型”建设。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推进科技现代化,构建与基本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中心任务。

  加大创新投入。大力引进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大高端环节的研发投入力度,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等政策手段,加大对R&D投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引进、孵化器建设进行奖励。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着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和高科技成长性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苏通科技园等产业园区为载体,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十二五”末,全市科技投入将达到20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3.1%。

  (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坚持“集中整合、统筹使用、突出重点、提高绩效”原则,相对集中市(县)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突出对市(县)重点企业的投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壮大财政实力。完善扶持企业进退机制,真正将产品科技含量及市场占有率较高,成长性较强,各项管理较完善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列入扶持范围。推进名牌建设,鼓励企业进行国内外市场开拓,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和分配方式

  在扶持方向上,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体现公共性的项目扶持,加大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产业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的扶持,加大对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并有重大引导作用项目的扶持。在资金分配方式上,进一步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和资金。采取无偿和有偿、直接和间接、事前和事后相结合的资金分配方式,放大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应。在专项资金使用上,对日常工作经费、重大活动经费、定项经费进行分类管理。完善政府奖励办法,对奖项的设立,明确报批程序、奖励对象和数量、奖励标准和评比办法。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善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扶持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带动和示范作用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在资金分配方式上,采取贴补、贴息以及对国家、省有关扶持资金配套等方式对服务业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全力推进狼山、濠河风景区创5A工作,加快建设高星级酒店,大力引进制造、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内外资金融分支机构在我市落户。

第二节 坚持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

  做大做优财政“蛋糕”。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优化经济结构,改善财政收入结构,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进一步清理越权减免税收和先征后返行为,继续规范税收秩序。突出重点税源动态监控,减少税收流失。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增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

  完善财政体制,促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分配关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促进公共服务横向、纵向相对均等化;建立激励约束并重机制,鼓励增收节支,激励发展、富民,促进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加强制度建设,继续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进一步研究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对属于社会公共领域、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务,财政必须到位;对市场能够解决的,财政不能越位;对介于两者之间的,财政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在中央、省与地方收入划分、管理权限界定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做到集散有度,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和管理关系,继续清理体制外集中、配套问题,不断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

  推进债务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重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按照分类科学、口径统一、范围全面、数据准确的要求,不断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制度。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库,掌握政府债务情况动态。逐步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选择负债率、偿债率等适当指标,结合实际设定标准值,确定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运行区域和警戒线,定期对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和警戒水平进行风险评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状况实施全面、动态监控。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加快基础资料信息库建设,实现与编制、人事等部门联网共享。二是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加快清理整合“小而散”的专项支出项目;加强对申报部门预算项目的遴选、论证与审核,对已安排项目的资金运行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管;完善项目库管理,稳步推进项目预算的滚动管理。三是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管理模式,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厉行节约。四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归一性。五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政策和预算管理模式。六是提高预算透明度,细化向人大报送预算的范围和内容。

第三节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十二五”期间,财政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是:适应基本现代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保基本、可持续”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通过统筹协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形成城乡文明进步,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和谐相处,生活更有尊严和幸福感的地区。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

  (二)积极支持社会民政福利事业的发展

  建立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儿童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办法。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救助机制。逐步实行市区城乡抚恤补助标准一体化。完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制定适度普惠型殡葬福利制度。

  (三)进一步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增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支持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群众参加新农保的补贴力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制度规定范围内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

  (五)支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对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健全退役士兵进行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机制。

  (六)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支持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加快南通市红十字救灾备灾中心储备库建设。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中心建设。

  (七)促进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

  支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残疾人康复、就学、就业、养老的优惠政策,管好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一)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逐步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集中支付范畴。提高财政直接支付占比,逐步取消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与公务卡支付结算相结合的集中支付模式。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加快公务卡的推广使用,实现“零现金备付”、“无现金结算”目标。

  (二)构建新政府会计核算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构建统一的财政资金核算管理平台,科学设置各项财政资金核算科目,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账套。研究推进部分财政事项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和政府债务全貌。

  (三)加强国库现金管理

  构建科学的国库现金流分析预测机制,按照“规范、安全、增值”原则,丰富国库现金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四)加强我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

  细化融资平台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和风险评价预警体系,设立具体的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标准,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第五节 健全财政监督评价机制

  “十二五”是落实和推进财政监督、绩效评价机制建设的重要时期,全面深化和推进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工作对于促进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至关重要。

  全市财政监督检查的工作目标:以建设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财政监督体系为目标,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监督、内部监督和会计监督,全面提升财政监督能力,努力开创财政监督工作的新局面。

  全市财政绩效评价的工作目标:强化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管理。逐步将绩效管理前移到预算编制、执行,实现从项目预算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绩效管理。继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管理方法体系,逐步有序扩展绩效管理的实施范围。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率,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六节 积极支持城市建设

  “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将按照“拓展规模、改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继续扩大主城区建设,不断完善高速路网和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加快主城区与通州区深度融合,努力做好沿江开发,建设现代化的滨江城市。

第七节 突出科教优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科教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调整优化财政教科文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事业的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手段和工作方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积极化解教育债务。不断深化科教文事业改革。

  (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1、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确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

  2、继续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均衡化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扶持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发展。

  3、健全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提高财政负担公办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到2012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4、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中等职业教育公用经费标准高于普通高中,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增加市财政对市属高校的拨款,生均经费逐步达到当地省属本科院校水平,逐步化解高校债务。加快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5、加大财政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给予适当补偿,经济发达的县(区)农村学前教育逐步推进一定年限的免费教育。

  6、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完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

  7、加强教育经费监管考核。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二)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财政文化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文化事业的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

  2、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继续设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宣传文化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适当统筹部分收益纳入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3、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经费拨款,逐年增加图书馆购书和博物馆文物的征集经费,确保市重点文物的修复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4、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维修、管理经费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公共文化资源因规划调整、城市建设、项目开发等原因所获得的收益或资产,主要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5、积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文化项目的产业化,适当扶持文化类民办非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1、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重点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宽全民健身投、融资渠道,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2、深化体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加强市(县)、区体校、体育项目传统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

  3、全面整合市区体育场馆资源。合理规划体育场馆设施布局,支持在市体育运动学校新建集全民健身、体育休闲、文化娱乐、师资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楼,充分发挥体育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的辐射功能,提升市民健身场所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改善业余训练和健身环境。

第八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财政工作总体思路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化解乡镇大额债务债务。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确保全市财政支农投入均达到“两高于,一确保”的要求。完善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促进市区项目农业发展。继续支持市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扶持政策,提供农业生产水平。继续加大市区城市河道整治和管理力度,为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河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财政工作而言,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为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